英國倫敦:特拉法加廣場、蘇豪區一帶(Around Trafalgar Square, Soho)
特拉法加廣場一帶(Around Trafalgar Square)
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 1805 年的特拉法加戰役而建,廣場中央的 Nelson's Column 的主人翁是帶領英國海軍擊敗法國和西班牙艦隊的民族英雄納爾遜海軍上將。廣場旁邊的著名景點包括 St Martin-in-the-Fields(聖馬丁教堂)、National Gallery(國家藝廊 / 國家美術館)和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國家人像畫廊)。
雖然普遍認為倫敦國家藝廊較巴黎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和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稍遜一籌,但裡面的名畫仍然非同小可。我自己是看畫的門外漢,只預算約一小時參觀,尋找當中的首選名作,感覺就像玩尋寶遊戲。我自從在維也納參觀了藝術史博物館後,對看畫亦產生了興趣,回來後看過一些介紹名畫的書籍,這次在國家藝廊看到一些書本裡介紹過的名畫,增加了參觀時的樂趣和滿足感。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幅繪於 1434 年的《阿諾非尼的婚禮》,單單畫中細緻的鏡子倒影,就是不懂看畫的都要驚嘆。其他的名畫還包括梵谷的《向日葵》、達文西的《岩間聖母》、拉斐爾的《粉紅色的聖母》、莫內的《格爾奴葉的浴者》...... 等。
國家人像畫廊則集中於英國歷史名人的畫像,例如《伊莉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和《勃朗特三姊妹》("The Brontës",英國著名女作家,著有《簡‧愛》、《呼嘯山莊》等)。我個人覺得國家人像畫廊不及國家藝廊吸引。
皮卡地里圓環至牛津街一帶(From Piccadilly Circus to Oxford Street)
Piccadilly Circus 可說是我對倫敦的首個印象,因為我上次「六英鎊遊倫敦」就是從這裡鑽出倫敦地鐵,首次踏足倫敦街頭。那次正值星期日早上,Piccadilly Circus 沒有遊人;這次重遊便讓我看到真正的 Piccadilly Circus,愛神像("Eros")下坐滿遊人。
上次沒做功課,不知愛神像是倫敦地標之一。有趣是原來這雕像其實應是愛神的孿生子 Anteros 才對,如果之前你曾默默對著它求姻緣而不果,現在應知道是甚麼原因了。同樣上次不知的是從 Piccadilly Circus 沿攝政街(Regent Street)走,沿途有很多高級商店。
若說到倫敦逛街購物,不得不到的是商店林立的牛津街(Oxford Street)。我不是購物狂,那次亦沒有餘暇逛公司,晚上大部分商店又已關門,所以也沒有認真逛過牛津街;唯一例外是那裡營業至晚上十一時的書店 Borders Bookshop,我買了三本特價書作送給自己的手信。
蘇豪區、唐人街(Soho、China Town)
倫敦唐人街跟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看來都差不多,或許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可找到以倫敦標準很便宜的美食,有些著名的如「旺記」幾乎成為必試的食肆。我這次沒有刻意一試,只隨意試了在街上看到的 £5 中式自助餐。
離開唐人街後,我到隔鄰的蘇豪區(也譯作蘇活區)走走。蘇豪區是倫敦著名的紅燈區和夜生活區,對我來說不大吸引,我只是「入鄉隨俗」給艷女郎騷擾一下,然後路過性商店和同性戀商店門外看了兩眼,便結束了短暫的蘇豪區行程。
看音樂劇
倫敦可說是音樂劇之都,每晚不下二十套音樂劇在西區(West End)各間劇院上演,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而至。其中一些最膾炙人口的如《歌聲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孤星淚》("Les Misérables",又名《悲慘世界》)、《貓》("Cats")、《西貢小姐》("Miss Saigon")等更已連續多年每晚上演。
同樣出名的還有位於 Leicester Square(萊斯特廣場)的音樂劇半價售票亭,以低至半價售賣當天未賣出的門票,吸引一些想省錢的愛好者排隊輪候購買。
我那次在半價售票亭買了一張《歌聲魅影》的最高價的票,因這齣音樂劇不愁客源,最終只有七五折,但總算較他們較早前來港時的最貴價票便宜些。買最高價的票除因為當時只剩下最貴的兩類票外,亦因我想一嘗坐前排欣賞的滋味。我十多年前第一次在香港現場欣賞《歌聲魅影》,坐得較後,當時對故事亦不太認識,只曉得欣賞悅耳的音樂和奇幻的舞台效果。這次的感受跟上次很不同,一來對故事已耳熟能詳,二來距離近,可清楚看到演員的服飾和表情。其中吊燈墮下一幕,更有坐後排不能想像的現場感(可能我後面的觀眾是初次觀看,竟給嚇至驚呼起來)。總括上雖然票價不便宜,但覺得較初看那次更有價值。